《公民凱恩》影評:電影史上的神作
《公民凱恩》是奧遜威爾斯25歲時自編、自導、自演的一部成名作,也是世界電影有史以來最偉大的作品之一。它獲得第十四屆(1941年)奧斯卡金像獎的最佳劇本獎,在美國乃至世界電影史上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既然要作對比說區(qū)別,首先需要我們明確的就是“類型電影”的觀念。所謂類型是指由于不同題材或技巧而形成的影片范疇、種類或形式。公式化的情節(jié),定型化的人物,圖解式的視覺形象是它的影片制作特點。眾所周知,在好萊塢三、四十年代,最突出的類型電影有喜劇片、西部片、強盜片和音樂歌舞片。它們強調影片故事情節(jié)取勝,人物關系從屬于情節(jié)關系。其經典敘事注重強調故事的客觀化,從而呈現一個基本客觀的故事。然而,《公民凱恩》可以說是顛覆了以上的既有固定程式,開創(chuàng)了屬于奧遜威爾斯獨有的“純電影時代”。符號學學者羅伯特斯格勒斯說過,“一部創(chuàng)作的好的電影需要解釋,而一部創(chuàng)作的好的小說只需要理解”?!豆駝P恩》與當時的好萊塢環(huán)境與電影背景來講,顯然是格格不入的,完全反好萊塢夢幻色彩而另辟蹊徑獨樹一幟,是一部典型的“叫好不叫座”的影片。因而評論家們又把威爾斯稱為“好萊塢的陌生人”和“叛逆者”??捎幸粋€現象我們無法忽視:越是精辟的真理,越是在時間的磨練與洗禮之后得以顯露璀璨光芒。《公民凱恩》正是如此。我想通過幾個具體的例子來分析。影片一開始,導演用了幾個意味深長的鏡頭告訴觀眾---有個聲名顯赫的大人物去世了,留下了一個名叫“玫瑰花蕾”的謎。隨后緊接著拋給大家一個長達8分半鐘、由125個鏡頭組成的新聞紀錄“片中片”來粗略介紹大人物的一生。這種手法是我頭一次接觸的,乍看之下還有點懵---這是演的哪一出?! 不過之后細想一下,無論是讓我們看“片中片”,還是年輕記者湯姆生去賽切爾紀念館中查閱已故銀行家賽切爾的回憶錄手稿,都避免了反復采訪的雷同,同時又都符合凱恩的身份,這種多角度、多側面以及輪回式的現代敘事結構,使得有關凱恩的多種南轅北轍相互矛盾的說法都有所歸屬和依附,更多的是引發(fā)所有觀眾對凱恩這一人物的深入思考,試圖一探究竟的挖掘心理?;蛟S這算是整部《公民凱恩》最為出彩與不同凡響之處。現代派電影由此呼之欲出。“景深鏡頭“這一概念是每每提到《公民凱恩》就必然出現的“保留菜肴”。最典范的透過窗戶室內外人物形象動作對比我也不想多說,眾多評論者都講過很多次。其實最讓我記憶猶新的是蘇珊出走之后,凱恩走過大廳,鏡子映出多重身影的鏡頭。也就是幾秒中閃過的影子,可我們看到的仿佛是凱恩孤獨矛盾的內心。總說每個人的內心都有很多面,這一瞬間凱恩的內心是赤裸裸暴露在所有人面前的,那樣一覽無余。感同身受無非就是這樣。本片還運用了大量低角度的仰拍鏡頭,使畫面具有了非常獨特的意味。本片角度最大的仰拍就是發(fā)生在凱恩人生最失敗的時候,即競選州長失敗。攝影機的位置已經低到了地面,畫面中已經看得見天花板,從而大大突出了這一個空間。在這樣的鏡頭中,不但再現了場景的真實感,更重要的是營造了一種極其壓抑的氛圍,也暗示著這個巨人的失敗,暗示著凱恩從一個成功者到一個落寞者之間的轉折。好萊塢經典類型電影模式講究一個封閉性的結尾,即故事從矛盾沖突開始,由解決問題結束,是戲劇化的故事結構模式。在本片中,卻讓觀眾根本看不到結局,或者說,觀眾看到的結局只是一個開放性的結局,用開放性的手法使得觀眾不必強行接受導演的意圖,而有了自己能夠感受的空間,同時使本片的主題變得豐富和復雜,也許這一點上,是對好萊塢經典模式最大的反叛。最后,《公民凱恩》所揭示的主題也一反常態(tài)而發(fā)人深省。普遍的類型片在觀影結束后,觀眾只會覺得那僅僅只是一部電影的完結,與他們的正常生活沒什么太大的沖突。但是,看罷凱恩,大家內心都會有一種異樣的感受:物欲橫流的社會,試圖成為“偉大的公民”,代價是人性的扭曲與異化。“玫瑰花蕾”一直一直被提到,劇終前被燒毀的可愛雪橇,預示給我們的信息則是:含苞欲放的花蕾,改變它的生長環(huán)境,所呈現出的前途和命運是完全另一番景象。法國導演特呂佛認為,《公民凱恩》是一部“純粹的詩”。電影評論家巴贊說:“《公民凱恩》從形式到理念,都是一個意義重大、果實累累的貢品……”奧遜威爾斯在影片結構、主題、鏡頭運用、燈光照明、剪輯和聲音等方面,幾乎都與好萊塢的類型電影觀念形成了極為明顯的區(qū)別。也正是由于這些區(qū)別,成就了這部偉大的影片。
《戰(zhàn)馬》觀后感二《功夫熊貓2》觀后感(五)電影被偷走的那五年觀后感電影《櫻桃》觀后感《云圖》影評(二)《花神咖啡館》影評:愛,都想有個完美的結局《聽見天堂》觀后感《那些年我們一起追過的女孩》觀后感:與青春有染,與愛情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