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看到“屋村”這兩個字時是在一本關于李嘉誠的書中看到的,當年他興建屋村是一個創(chuàng)新之舉。今天再看到電影里的屋村,其實與小時看到的港產電影里的公寓差不多而已。只是電影中的人對于屋村是有感情的,而我對于那個屋村沒有多少情感。但我們的心底多少有些對于從小生活的地方的依戀。這兩種情感是相似的。
香港九七年要回歸,按照電影中的描述,是很多人一聲不響地就離開了,聽老人家說,有些人是害怕party,因為很多人是六七十年代偷渡過去香港的,他們本來是地主身份,party整頓中國,他們被整得夠慘的,于是把這種恐懼帶到了香港,繼而年輕的一代應是耳儒目染接受一些觀念吧。那些人一聲不響地離開了,但是自小長大的地方,總有一些感情。吳順的爸爸甚至都不愿意離開屋村。阿龍和素貞也在出去若干年后回來了。
吳順是由于破產被迫回來的,但也喚起了當年的很多回憶。若干年后,吳順和素貞這對當年的情人再次相遇,只是吳順有了家室,吳妻對他倆的曖昧無所適從。素貞說當年他們是初戀情人,但已是過去的事,現在留下的也只有當年一起在這個屋村的美好回憶。吳妻自出生就是住豪宅里面的,何曾能體會這份情感?她買菜與其他街坊買菜,待遇明顯不一樣。為什么?因為她少了那份街坊互幫互助之情。街坊互幫互助這樣的文化在粵省這個地方其實自古就有,無奈水泥森林讓城市里的人變成越來越冷漠,越來越生疏,如今何曾談街坊?鄰居可能都不認識。不過話說回來,小女兒吳京對媽媽說的一句話很對,你又不像住在這里的人,穿著像也沒有用,意思是你并沒有融入他們。其實只要肯互相融入,即便不是住在屋村,也可能產生屋村鄰里間的那份情誼。有人臨產,街坊會幫忙,有人有困難,街坊一起做慈善。也許現在這種情境已存在于理想,存在于過去,存在于電影當中了。
想起電影中有一個場面也是挺有意思的。吳明是一名城管,頂頭上司卻奸詐坑人、趕盡殺絕,為抓夠人湊數不擇手段。其實吳明本是善良的,卻被因此被未來岳父誤會。阿龍帶他去見了從前的城管老大三哥,于是一切釋然。三哥當差那會屋村里劃了界,過界便不抓人。盡量放街坊一條生路。每個人都需要謀生,大家都是街坊,不必趕盡殺絕。人與人之間都能這樣互相為對方著想,這樣的情感,真的是實屬難得。
阿龍當年攜款潛逃,也只是為了幫助素貞。素貞家里有困難,不得不做舞女,他憐惜她而已。本來料想有內幕消息,可在股市中大賺一筆,沒料市場低迷,血本無歸。潛逃也是無奈之舉。如今回來了,賺到大錢了,也還是為街坊們出了不少力,搞了個屋村活化計劃,振興屋村的民營生意。說到底也是為了這份美好的情感,把這里樸實的街坊文化留住。
其實我想說“屋村情結”事實上是對鄰里間互幫互助、和睦友愛的文化的眷戀。假如自小長大的地方,沒有這樣的文化,而是令人想起就生怕,那不可能會有人眷戀。作為現代人,我覺得我有點緬懷父輩祖輩們那個時代鄰里間出現的那份真摯而樸素的情感,更覺羨慕。
《我的父親母親》劇評《贊鳥歷險記》影評《求愛嫁期》影評《筆仙驚魂》影評:電影“撞衫門”?畫壁觀后感《阿甘正傳》的啟示:人生這盒巧克力《辛德勒名單》觀后感《美國騙局》影評